2006年6月7日,我們在瑞士已經待了一個星期。搭乘登山火車和纜車,每每理性的讚嘆瑞士人克服天險的傲人工程;唯獨今天,一個瑞士人因夢想而偉大的故事,以感性的方式深深打動我的心靈!
<<<<<<<<<<<<<<對歷史沒興趣?下面這段可以跳過! >>>>>>>>>>>>>>>
19世紀末期的一股鐵道熱,讓一群有夢想的前鋒人士對少女峰的鐵道充滿興趣與想像,1870-1890年間多種不同型式的工程提案包含纜車、齒軌、氣軌等各種創意方式被提出來。主要被批評的不是工程上的安全性,而是在短時間內垂直而上3300公尺的高度,乘客身體是否足以負荷(剛好配合時事,也就是大陸青藏高原鐵路最關心的高度差議題)。尤其攻頂的過程若無中繼車站的設計,一方面沿途的美景還是無法輸出到觀光客的眼前,另一方面工程無法階段性的開通觀光,投下鉅資後多年沒有回饋,很難說服投資者投注資金。 而其中提案中的少部分其實已經為國會所採納,但是都只停留在構想的階段沒有實踐。但 Adolf Guyer-Zeller 在1893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少女峰鐵道構想,同時展開了瑞士交通史上繽紛魅力的一頁。
Adolf Guyer-Zeller
Adolf Guyer-Zeller 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么,又是獨子,在當時的年代想必要接管父親的紡織企業,但是大學時期的Adolf Guyer-Zeller 卻已經對地質學充滿興趣,甚至想要違背父親的心意進入工程的領域,經過長期間的溝通,最後終於得以旅行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埃及…,開創視野並矢志成為鐵道先鋒。
他的構想是從小夏戴克 (Kleine Scheidegg) 開始,沿著三座名峰的最東邊-艾格峰(Eiger)的北邊山壁開始打造山岳間的U字環形鐵路隧道,經過艾格冰川底部、環繞艾格峰內部後從地底繼續穿越至中央的和尚峰(Monch),再沿著岩層向西邊打造通往少女峰的鐵道,直到稱為歐洲屋脊(Top of Europe)的少女峰火車站。 這個構想的好處是:(1)除了讓人的身體可以在每公尺上升25公分的情況下調節對高度的適應;(2)同時因為貼近岩層,可以確保不畏氣候,也對施工廢料的運送和景觀台有更具體的構想;(3)也因為可以階段性開通路線引進觀光而使資金不虞匱乏。
(左)艾格峰-(中)和尚峰-(右)少女峰 (取自http://www.guyerzeller.com/en/aboutus/abo_his.asp)
Adolf Guyer-Zeller 先生堅持這個工程需要有電力的供應,對於當時的工程界簡直就是異想天開,但今日卻證實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構想。他初步推估建造完整工程需花費七年的時間,經費預估為 1000 萬瑞士法郎。但因為天候因素、工程困難、環境險惡的關係,最後總共花費16年的時間,動用經費 1500 萬瑞士法郎。
可以想像超過三百名工作人員直接在冰川邊緣匝營,完全靠著外界供應的物資生活的情形嗎?尤其在大雪紛飛的冬季,建築的工地就是一片冰海("sea of ice" = glaciers),與世隔絕,以秋季送來的物資度過寒冬。這樣嚴寒的施工困境,如果沒有堅持和勸說,怎麼可能實踐夢想? 更神奇的是,為了資金的運作順利,甚至在過程中成立了一家銀行 "Guyerzeller Bank ",1992年起已經正式成為 HSBC 匯豐銀行的分支。
1898年,從小夏戴克到艾格冰川的路段開通,但不幸在1899年時六名工程人員在鐵道工程中喪生,Adolf Guyer-Zeller 也在同年死於心臟病發作… 少女峰鐵道之父無緣見到他的構想完整實現,而由兒子繼承父志,在1903 完成 Eigerwand 車站、1905年完成 Eismeer 車站,1912年完成全段標高 3454 公尺的少女峰鐵路,比估計的七年足足多了九年的時間。
<<<<<<<<<<<<<<<<<對歷史沒興趣? 從以下開始看! >>>>>>>>>>>>>>>>>>
對我來說,Adolf Guyer-Zeller 是個愛作夢、有錢(!)又有謀的男人,他的名留青史源自於一個偉大的夢想加上積極不懈的實踐力;然而當代歷史描述他是英勇無懼、永遠有雄心壯志的人(a man of bold daring who always had ambitious plans);未達目標絕不罷休的任性及冷酷以及孩子般柔軟的心,這兩種渾然不搭調的天性卻奇妙的融合在他的體內 (His strangely complex nature combined cold ruthlessness – aimed at getting his own way – with a childish soft-heartedness and deep religious persuasion),造就他先天註定要成為探險家和藝術家的性格。
要用什麼記下這段感人的旅程呢? 當然是文字和圖片囉~
從席尼格平台搭火車回到 Wilderswil,轉換火車經瀑布鎮(Lauterbrunnen) 上小夏戴克 (Kleine Scheidegg) ,沿路依舊是美麗的景色~
車子停靠下來,月台另一側往少女峰的紅色底黃條紋火車已經在等待遊客囉! Adolf Guyer-Zeller 死去那時候,一天不到幾個人次的遊客;他若知道現在上少女峰的遊客巔峰期每天可達5000人次以上,一定可以含笑九泉!
小夏戴克 (Kleine Scheidegg) 也是個遊客聚集的地方,在這兒我們第一次見到由主人牽著走的聖伯納犬 (而不是養來給觀光客拍照用的搖錢犬),很好玩的是,這位主人看起來應該不會挨餓受凍的樣子,但狗狗的脖子上還是掛著在雪中救難用的酒桶,可別看狗主人一派輕鬆的樣子,沿路走著可是一堆人忙著拍照哪,幸好他都樂意接受鎂光燈的關照!
遊客不少,不過先上車也沒用,50分鐘的路程幾乎四分之三都在山洞中,坐哪裡都一樣吧!
小夏戴克旅館賣店的遊客
即將穿入的艾格峰北壁就在眼前~ 我盯著這座大山看,沉思於這位夢想家怎麼會在100多年前提出把隧道鑽入綿延無止境的大山底下的方案,並想像如果我是他,在第七年預定工期到期的時候還看不見任何完工的未來時,是不是還有破釜沉舟的決心要完成這條鐵路? … … 我想,我找到自己不能成為偉人的主要原因了!
火車一進入山洞,就有各主要語言的語音及螢幕搭配的簡介影片播放,舒子我就是在此時被超級感動! 每次上車,影片就會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行程穿越哪一座山的哪個地方,行車的方向和工程的過程,一想到這個過程是多麼的艱困,就分外敬佩這些前人流血流汗的敲打開鑿,也為他們長年無法和家人相聚,生活在五指不見、空氣稀薄的寒冷深山中喝酒保暖的艱辛歲月感到不捨。
第一個中繼車站,在1903 完成的 Eigerwand 車站,給遊客恰到好處的休息時間,順便適應一下高度差~
艾格冰川的壯麗一覽無遺,不論膚色為何,驚呼聲此起彼落~
雖然只能透過窗戶觀賞,想到工程的艱鉅,已經覺得幸福不已!
加上藍色的天空… 冰川顯得特別寧靜~
快走囉~ 車子要繼續下一段路程了~
1905年完成的 Eismeer 車站;美景和車上簡介已經引爆舒子的情緒~
在度回到車上去,最後一段路程是七公里的隧道~
1912年完成標高 3454 公尺的少女峰鐵路 – 歐洲屋塉!
我們終於登上少女峰了! 幸福得想哭~~~
2006-06-07 登上少女峰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