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座城市有千百種樣貌風情,在有限的旅程中,你會做如何的選擇?
如果一個生命中有各式各樣的渴求,
在無法掌控的時空歲月裡,你會用甚麼態度面對不完滿?
在奧斯陸。
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考量,太多的好奇,太少的時間。
後來我知道自己不是看著衛星空拍圖就可以決定要去哪裡的人,
也不是個看著地圖隨手一指就可以不顧一切迎向前去的人。
更是不甘心甚麼都不知道,隨便亂晃,把時間殺光的人。
畢竟我只是個平凡(或者庸俗)的旅人,
選擇安全的觀光勝地,用心眼紀錄、用資料補足,
是缺乏了一點勇氣和灑脫的旅程。
從精彩的公園出來,忖度著剩下的時間和昨日規劃好要前往的方向。
先到公園正前方的公車站牌瞧瞧,確認有20號公車,可以前往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et)。
拿著奧斯陸卡,跳上奧斯陸的公車,前往著名的孟克美術館。
公車,真是舒子我的好朋友。 ^_^y
尤其旅行在公車班次不少的城市中,我喜歡搭公車,
只要有時間和耐心,事先將公車時間表的班次間距看清楚,
就可以掌握時間隨時跳上跳下,欣賞沿路當地人的生活。
果真沿路看見一個 “路衝” 的美麗教堂,二話不說就拉鈴下車。
先好好四周亂逛一下…
等下一班車來,花了十五分鐘,多欣賞了一個教堂,算很值得
… 雖然還是不知道這個教堂的名字… >”<|||
公車上的螢幕和語音顯示,
下一站就是Munch museet (挪威文,英文是 Munch Museum),
心情很是興奮。
總覺得藝術作品除了個人風格呈現,最能呈現當時生活的最佳表徵。
旅遊是主觀的,有人說喜歡的部分就接受,不喜歡的部分就略過,
管他人事時地物,最重要是現在的自己。
但我總覺得認識一個地方,不能忽略這地方的歷史文化,
從博物館、美術館,最能了解這地方的脈絡。 (…雖然我老是背不好歷史 >”<|||)
從遠遠的公車上就看見這群人在戶外喝咖啡,
煦煦的陽光、潔淨的空氣,享受陽光的人們,融入自然環境中的美術館,
這是我看見玻璃帷幕反映著綠樹影子的孟克美術館時,第一個印象。
進館之後,反而… 一整個詭譎的氣份籠罩…
這裡怎麼回事?
美術館的保全不比機場的海關簡略!
金屬探測器搜身、要求參觀者先脫鞋子脫包包掃描,通過的才能入內買票。
買完票還被要求把包包放在地下室的置物間。(結果我大包小走往地下室,又走上來換錢…)
說是置物間一點不為過,因為一整個地下室都是置物櫃!
就連刷門票(下圖那很簡單的熱感紙條碼)入內,
遠處警衛都非常機警的探頭觀察著…
真是嚴格的美術館…
當時只知道納悶,以為這是北歐的高規格安檢博物館。
原來有一段歷史…
2004年8月22日,兩名蒙面歹徒當眾持槍挾持警衛,直接從孟克美術館的牆上,扯下孟克最為人所知的兩幅畫作「吶喊」和「聖母」,得手後跳上接應的車輛逃逸,整個劫畫過程歷時不到五分鐘!據說當時電視上反覆播放著竊賊的身影和協助逃逸的車輛,深深傷了挪威人的心…
兩年後,挪威警方宣布尋回「吶喊」與「聖母」,未付贖金,未抓到劫匪,但幸好兩幅畫確定為原畫作,受損程度都可以修復,而孟克美術館事後休館一年,也斥資640萬美元(約台幣2億1千餘萬元)加強保全。
相關新聞可以參考這裡~
不過幸好美術館允許不開閃光燈照相,得以拍下以下畫作…
吶喊 (The Scream, 1893)
1892年1月22日,孟克日記,寫下了對於吶喊的畫作靈感:
I was walking along a path with two friends — the sun was setting — suddenly the sky turned blood red — I paused, feeling exhausted, and leaned on the fence — there was blood and tongues of fire above the blue-black fjord and the city — my friends walked on, and I stood there trembling with anxiety — and I sensed an infinite scream passing through nature.
我和兩個朋友走在路上。夕陽西下。突然,天空轉為血紅。我停下來,精疲力竭,倚著欄杆。彩霞如同鮮血和利劍般籠罩著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上空。我的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則站在那兒無法移動,害怕得直發抖。我感到穿透大自然而來的無盡吶喊。
這幅巨作在記憶中是美術課本裡面的教材,
但說真的就算從未聽過,在逛遍這個美術館之後,
依舊會覺得「吶喊」和「聖母」這兩幅畫,
顏色和光影線條之間,充滿了特別壓抑的內心情緒,
特別給人震撼的感覺。
聖母 (Madonna,)
一反大家對於耶穌的媽媽-聖母瑪麗亞純潔高雅成熟的女性形象,孟克的這幅畫以不尋常的、裸露侗體的姿勢,呈現了挪威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中,現實主義的表現。兼具性感與神聖,她的眼睛閉上,謙虛迎接上方的光亮,畫作體現了平和和寧靜自信等關鍵要素。也把聖母頭頂常見的金色光環以象徵著愛與痛的紅色的光環取代。
我只能說好幸運! ^________^y
在我的北歐自助旅行中,正好遇到吶喊「出櫃」的展期!
我好開心可以用眼睛和相機拍下這些知名的畫作。
而這些戶外教學的孩子也好幸運,小小年紀就可以欣賞到美麗大姐姐的解說!
這就是孟克的自畫像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孟克生前就決定把自己的畫作通通現給奧斯陸,在這裡蓋一座美術館,
甚至在美術館中,就有一個孟克工作室的擬真空間。
孟克的畫作有很多階段分期,雖有不同的畫風和主題,
但一樣的是用色和線條具備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我不知道這大姊姊如何跟小朋友說明這個親親的圖片,真的很好奇。
看她講得眉飛色舞的,小朋友還發問、回答問題,
但我真的懷疑台灣的幼稚園老師會跟孩子講關於大人擁抱親親相關的主題。
那我有點分心,因為幼稚園男老師實在長得真帥…
孟克還有很多親親的作品,素描、木雕、油畫,大多把男生放在畫面左側。
孟克的親吻主題總是將男女的影子融為一個單一的整體。
表達了過去外在生活,和內在無盡的永恆時空,以及二者之間的緊張關係。
但另外一系列的作品,反而顯得心事重重。
在這些畫作面前,我多次覺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共鳴。
尤其底下這張… 好憂鬱… 深邃…
我在這幅畫前面長嘆了好多口氣…
還有一系列看透人性內心、描寫死亡和疾病的作品,無怪乎是現實主義派的畫作。
頹喪的身形、變形的臉… 是生病者悲苦的寫照。
上面這幅畫的繪畫技巧也是源自於孟克。
隨著較強的縱向和橫向的筆觸和交疊,讓畫布好像透過紗窗一般的視覺,
讓畫面自主的由線條展現了複雜的情感。
The Death of Marat II, 1907
只是有沒有發現… 這些病患總是在吐血…
而據說孟克很愛畫病榻和死亡的主題,是因為肺結核病的關係。
尤其孟克五歲的時候嬤嬤死於肺結核,而心愛的姊姊蘇菲
在孟克十二歲時,也年紀輕輕就因為肺結核病過世了。
當年的肺結核也許都以吐血結束生命,
以至於這些當年的畫面還清晰的停止在他的內心深處,
深深震撼著這個家庭,成為一種無可抹滅的記憶。
所以也畫下死神降臨,大家在病榻的神態。
Death in the sickroom, 1893
接受1100個畫作輪番衝擊之後(其實這些館藏會輪流展出,不可能一次看見1100幅啦!),
想要沉靜一下的人,可以在美術館外享用一杯咖啡或簡餐,
或到店裡去買買美術紀念品,那裏有很多的 “吶喊” 產品喔~ ^_^
舒子我可是無法坐下來了,因為要搭捷運去下一個地方呢!
最近的捷運站是Toyen,距離美術館不用五分鐘。
但是這個站充滿了磚紅的古意…
月台候車也是繽紛的圖形取代傳統的站牌~
還有看似原始的地鐵隧道。
我帶著對疾病的疑惑和百味雜陳的情緒,
沿路思索著,從一個孩子的眼光中,是如何面對生死和哭泣的父母。
而這樣的印象,能夠怎樣的影響這個人的一生。
而我們在多年之後,又是如何的被這些畫作影響…
<備註:本文於2010年12月18日獲YAHOO精選>
關於孟克美術館,了不起的延伸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renee8137/article?mid=190&prev=197&next=189&l=a&fid=22
—————————————————————————–
2006.09.02 中國時報
孟克兩名畫 「吶喊」歷劫歸來 失主想吶喊
黃建育/綜合奧斯陸一日外電報導
挪威警方昨天表示,兩年前被三名持槍蒙面歹徒從「孟克美術館」搶走的十九世紀表現主義畫家艾瓦德.孟克的兩幅名畫「吶喊」及「聖母馬利亞」已尋獲。 這兩幅畫估計總值達一億美元,而畫作遇劫後,館方一直擔心歹徒可能將其毀損。不過挪威警方表示,昨天下午偵緝行動中取回的這兩幅名畫,狀況比預期的好很多。「吶喊」幾乎未受損傷,「聖母馬利亞」雖然有些小破損與刮痕,但仍可以修復。至於這兩幅畫作的藏匿地點與偵辦過程,但警方不願透露這次行動的相關細節。據悉,引領警方找到畫作的消息並非由被捕的劫匪提供。
挪威警方部署兩年 終於追回 同時,警方雖有把握取回的兩幅畫確是孟克真跡,但還須等待專家進一步鑑定,因而民眾及新聞界目前尚無緣一睹這兩件作品。奧斯陸警方為取回這兩幅畫,已密集部署長達兩年由「孟克美術館」收藏的「吶喊」與「聖母馬利亞」是在二○○四年八月廿二日,被三名持槍歹徒以槍口押著館員的情況下硬生生搶走。今年五月,涉案的三名嫌犯被定罪,其中現年卅四歲、負責開車接應的塔拉森被判八年徒刑,另兩人因提供這部車而被判四年徒刑。不過,持槍行搶的蒙面歹徒猶逍遙法外,而這兩幅畫的下落也不明。畫作所有人奧斯陸市除了請求國際刑警組織配合追查外,還懸賞廿五萬歐元。警方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認為這兩幅畫從頭到尾可能都一直在挪威境內。
「吶喊」是孟克一八九三年完成的作品,主題是一個半張開著嘴、看似遊民的人物,表情顯然是在吶喊或聽到別人在吶喊。「吶喊」與一八九四年完成的「聖母馬利亞」是孟克以死亡、病痛、焦慮以及愛情為主題的「生命的飾帶」系列作品之二。孟克那種充滿情緒性的畫風,也直接催生了廿世紀的表現主義。孟克一八六三年出生於挪威東部,十七歲開始在奧斯陸作畫,但往後廿年多半分居巴黎及柏林兩地。而被認為是人類焦慮感現代象徵的「吶喊」是全球最知名畫作之一,各地海報攤幾乎都有複製品。英國一家著名連鎖酒吧甚至以「吶喊」為名稱。這幅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孟克美術館」收藏了其中兩個。館長巴拉絲女士昨天獲悉國寶失而復得之後說:「我高興得想吶喊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