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故事、看煙火~
自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1603年去世後,英國的天主教徒希望繼承者詹姆士一世,會對教會更包容。
因為詹姆士的母親是天主教徒。不幸的是,詹姆斯依舊迫害教會。
於是1605年,13位年輕男子計劃要炸毀國會,同時殺了國王,
算是當年的恐怖分子或叛亂,也是英格蘭動盪的時期。
36桶炸藥被偷偷運送到上議院的酒窖,有成員忽然意識到炸藥會傷及無辜,
也包含議會中支持宗教的議員,疑是有人秘密送上一封警告信給議員朋友,要他11月5日遠離議會。
這封信輾轉到國王手上,國王展開對叛亂者的猛列攻擊。
叛變的火藥還來不及點燃,在火藥邊守候的Guy Fawkes在11月5日凌晨被捉後伏法。
1605年11月5日當晚,激動的倫敦人燃起營火慶祝國王的安全。
此後,11月5日被冠以Bonfire Night。
每年的這天都會釋放煙火並點燃營火燃燒Guy Fawkes的肖像
(不過我覺得他很衰,總共13人,就只有他的肖像每年被燒…)。
久之,這天的紀念到底是警示叛亂者的下場,或是推崇人民企圖推翻政府的決心,已經實難考證了。
只知道全英國甚至遠至過去殖民帝國所及之地,至今不少都還維持這個傳統。
而從此之後只要君主進入議會之前,守衛會先察看酒窖也成了習俗。
http://www.bonfirenight.net/bonfire.php
十一月的愛丁堡戶外真不是蓋的… 五分鐘不動就冷到打寒顫…
近在眼前的中高煙火和音樂旋律搭配起伏,特別有感覺。
最有趣的是體會了蘇格蘭式的幽默,和活動主持與炒熱現場氣氛的方式。
也感受參加者(大多是居住在愛丁堡及鄰近社區的家庭)和主持人的互動。
我的相機一定是壞了 XD
好啦,其實流目油看煙火的感覺 也挺有味道的 XD
我最喜歡放煙火時其中一首歌,回來找到了:
Sarah McLachlan 唱的 When She Loved 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3qBbLyRi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