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當電影結束後,片尾曲伴隨著黑底白字的名單,一行一行的向上滑去,

直到音樂終止,燈光亮起,我才回過神來。

 

是該離開了。

離開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把莫那魯道孤獨的留在四周沒有生機的運動會升旗台上,

等待對於未知的巨大不安。

我和幾乎依舊滿座的觀眾,緩緩起身移動,將肉身移回文明的、熟悉的世界。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導演魏德聖說:

「世上最漂亮的地圖,就是顯現地球真實模樣的空照圖,

最醜陋的就是政治人物在地上畫線的國界圖。」

 

很難想像,1895年,遠在天邊的一張「馬關條約」,

將臺灣無條件割讓日本,從此改變了原住民的命運。

我想這就是賽德克族人始料未及的。

 

來不及、也無從拒絕,挾著戰勝的驕傲來台的日本人出現在自己的獵場,

並掌管以獵殺人頭的成功出草為成年禮的賽德克族,

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好似鋸齒的利刃邊緣交錯,

教化番族和保有文化的矛盾,隨時都擦出火光,引起衝突。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這部片子的歷史簡介和拍攝細節,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資料,

今天我只能粗淺的描寫心中的震撼。

 

<這片土地上的同胞>

我們跟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是一起的嗎?是一樣的嗎?是彼此關心的嗎?

回想起升大三、大四的暑假,參加了「台灣省政府山胞行政局」的原住民服務隊,

連續兩年各一個月的時間,在台東、高屏的山地鄉部落逐一服務,

想當時,那是一個美意–對原民、對大學生的我們,還有其他的方面。

 

然而,我們用甚麼姿態出現在部落,揮揮衣袖,又用甚麼姿態離開部落。

我們說的「服務」,零星的像是一種夏日才有的給予。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最大的震撼,應該是民族意識和認同。

而賽德克電影的時空背景,更強烈的凸顯認同混淆的年代。

「你是個日本人,你不了解我們番人的痛苦啊」

「不想當野蠻人,但不管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這張不被文明認同的臉」

「雖然我是日本警察,但我沒忘記我和你們流著一樣的血」

「已經忍了二十年了,我們再忍二十年好嗎?」

「再忍二十年,就不是賽德克」

「頭目,被日本人統治不好嗎?」

「你將來進日本人的神社,還是我們賽德克靈的家?」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看似殘忍的出草不是開玩笑的打殺,而具有深刻的生命意涵。

賽德克族人相信死後族人會憑著身上的印記相聚在彩虹橋。

即使至今,這些信仰都還流在血液或傳說裡。

 

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天性浪漫。電影海報上寫著:

「一個信仰彩虹的族群,和一個信仰太陽的族群,為了彼此的信仰而戰,

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信仰的其實是同一片天空。」

為這句話,我深感震撼。

 

當日本人因太陽信仰的發光,認為文明的教化對原住民是一種恩澤時,

卻不明白賽德克人通往祖靈家園的彩虹橋已經被截斷。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你給我一顆琉璃珠,卻踩爛我家的土地,那我到底該愛你還是恨你?」

魏導在威尼斯影展上這麼說道。

單純的愛和單純的恨都不困難,但是,愛恨交織,才是最痛苦的事吧。

 

賽德克‧巴萊,

不僅讓原住民重新反思自己的族群認同和信仰到底是甚麼,在哪哩,

此時,彼時,同時,讓更多台灣人、世界人,更加的「文明」。

因為真正的「文明」,是自己、對異己,對不同族群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這部電影,重新喚起觀眾思索族群尊重和認同的議題。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當一個真正的人,守護那個永遠的榮譽站場。

期待下周,看賽德克族人如何用生命捍衛族群尊嚴。

(下集)"彩虹橋",聽說更震撼,… 我慘了…

 

<細節中的堅持最令人感動>

霧社村落的場景細節、文化的細緻呈現,娓娓道來,卻又情節緊湊,

每一個文化意義巧妙的演繹,讓兩個小時半沒有一分鐘感覺拖延。

 

看見新聞報導,正式上映的前一天晚上,

魏導親自到賽德克遺族的清流部落參與五小時完整版本的播放,

想知道遺族的觀後感受,那是一種微小的安排,

我卻感受到一種虔敬而還願的祝福情懷。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從電影結束前的字幕,所有參與者在黑暗中快速的閃過名字,

不管扮演哪一個微小的部分,都在片中有一樣的重要性。

我在這些螺絲釘中看見重視和感念,這是世俗眼光中不曾有的。

/

我覺得那是對小弟兄表現的誠意和尊重。

是一種劇情給予的教育意涵之重要體現。

 

<賽德克語,外語的錯覺>

這部片全片以賽德克語發音,讓不是原住民的我有種置身外語電影的錯覺。

但劇情和臉孔又是這樣熟悉,其實造成了一種錯亂感。

 

據說不同種族的有些原住民,聽見劇中略為熟悉卻不同發音的賽德克語,

也一樣有討論的聲音。語言是最大的文化隔閡,卻也是最大的文化認同。

也許我們還正處在認同混淆的年代。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賽德克巴萊讓我們不帶仇恨的喚起過往的歷史,

反省認同混淆的年代中,應該如何真正做一個「人」。

很珍貴的,藉由電影,將賽德克語很原始保存下來繼續延綿,也是用心處。

 

<怎麼能這樣認真和堅持>

也許因為早知道這歷史故事的結局,

並不是懷著想知道"最後怎麼了"的期待看這部片子,

而是好奇怎樣把課本裡「霧社事件」幾行枯燥的歷史,用電影的方式訴說。

 

很難想像,一個故事,能夠成就這麼深層多元的思考、細膩的描寫,

難得的是用當時原住民的立場和角度(而非漢人、日本人、現今的你我),

就為了一個簡單卻不凡的心願,完成了這個時代交織感人的史詩。

 

魏導十多年的等待,甚至中途先匍匐著「海角七號」來成就賽德克巴萊,

就像開演的第一句字幕,「好獵人要懂得安靜等待」。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我不去理會賽德克巴萊的票房有多高,因為傳遞的精神已經吳遠佛界的深具意義。

但是想到好票房可以成就下一部好電影,免不了要鼓吹大家去欣賞,

和導演魏德聖一起編織夢想,傳遞土地的感情,

我這平凡人能做的,就是這簡單的「去看電影」的支持吧。

 

光看見最後的字幕,就足以感到敬佩,

不只有佩服魏導將理念洗練、堅持而不退卻的精神,

更看見演員劇組的投入過程,在片尾曲的音樂中呈現。

http://youtu.be/12h0OIz9_EQ (若嵌不進來!可以點入~)

 

每一個認真的身影和畫面,在電影中即使只有短暫的出現,

在眾志成城的堅持之下,成就這部片子。

我從沒去想過一部電影得完成有多浩大的工程,但這次我很真切的被感動。

 

我愛歌曲最後的風鈴聲,短短的卻很清亮,

好似賽德克的勇士不在,卻飄於風中的精神一般。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國片,令人振奮的九月。

 

最後,感謝雅虎對奇摩摩人的邀約,

除了讓我得以欣賞到這麼憾動心靈的賽德克巴萊,

還能提前在影片上映前的幾周,參加了一卡皮箱的聚會,

近距離的看見和聽見魏導描述這部片拍攝的心路經歷。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