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翻譯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其實並不妥當,應該說是「藝穗節」更為貼切。Fringe是規模最大的藝術表演集合,每年八月連續三個星期在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舉行,無論是世界級的大咖或是藝術界的無名小卒,只要有表演的主軸,並有個場地願意提供演出機會,就可以來此表演。
不過剛開始Fringe可不是就有組織的!話說緣起為1947年,有八個劇團不請自來的到愛丁堡二戰後的國際嘉年華慶祝活動來表演,既來之則安之,沒想到這個在正式節目單之外、錦上添花的裝飾物(fringe)就這樣沿襲下來,年年舉辦使得「邊緣」遂成為「傳統」!到1958年才成立正式的組織 Festival Fringe Society,由組織幫忙印製節目冊和網站、販售票務,以及做行政協助。
今年的藝術表演範圍依舊很廣泛,舉凡戲劇、舞蹈、歌舞、文化表演、歌劇、音樂、口技、藝術競賽或展覽,都在這個城市同時發生。 有多熱鬧呢? 總共有 52,690 場表演和show,在299個場地演出,演出地點大多集中在約 3km * 6km 的市區範圍內(google map目測),所以幾乎是三步一小場,五步一大場!如此規模突破以往,再度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節~
熱門的場地甚至常是一個表演結束的半小時內,又立刻接著下一個團體的表演,所以很多人手不夠的表演團體或個人,一邊謝幕、一邊搬道具,還要立刻奔出場外對觀眾送客致謝,相當的忙碌!卻也有一種挺親切隨興的互動風格。
滿街都是音樂節的傳單,我詢問多年住在這裡的老師和同學,如何從四千多個節目中,選擇一兩個去欣賞? 大家都露出一樣苦惱的表情,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答案。唯一一位比較精確的答案是,只要是官方網站上的節目,都是值得欣賞的藝術表演(街上發的傳單可以說謝謝就好)。目前我知道的官方網站節目中,有三個來自台灣。(可能還有更多,只是我不曉得…)
記得要來這裡之前,為了要選甚麼禮物送給這邊的老師而煩惱,不是煩惱去哪裡買,而是煩惱究竟甚麼能代表台灣? 一種沒有根、不屬於誰、也不想和誰扯上關係、或是明瞭原來自己所認同的台灣竟若此,那心情是五味雜陳。
我去看的第一場台灣節目是印象台灣(Impression of Taiwan),不能再驕傲更多。 今天在這裡花45分鐘,欣賞十鼓的表演。演出者除了鼓技和姿態精湛、神情專注動人,也用鼓聲遞送了象徵台灣的精神,表演間還穿插了台式的互動幽默。演出中我偷偷回頭看台下的外國朋友們,從他們的神情,更讓人感到同為台灣的一份子是多麼驕傲。 謝謝你們,傳奇的十鼓。
隨著今年的藝穗節即將進入尾聲前,再去給台灣的另外兩個表演支持。
一個是原民會主導、已經結束演出返抵台灣的Island voices表演,包含來自新竹尖石鄉泰雅族的阿卡貝拉人聲合唱團 O-Kai,及Amis Liyar Percussion Group(Amis旮亙樂團)的精彩演出。 另一是文化局贊助的冉而山劇場作品「Misa Lisin彌莎.禮信」,還會繼續演出到24日。成員來自阿美族、魯凱族、撒奇萊雅族、閩南和客家族群,結合神話、祭儀、故事吟唱與肢體藝術,獲英國Fringe Review網站推薦為國際節目中必看的台灣節目。
我對Misa Lisin的肢體展演相當印象深刻並且感動不已,結束時我鼓掌拍到好痛,仍無法表達內心的激盪。表演者在象徵感恩山水天地的生命敬意中,藉著身體沾染鮮明的墨水和泥土象徵著肉身接受的哀傷和喚醒;在舞台的泥濘中緩身蠕動打滾的土地真實,以及鏡像和面具如同真實或虛幻的迷思。這個演出對我來說已經到了視覺衝擊的上限。演出結束後我告訴表演者 Amale Kadha 說,我覺得意境好深!即使節目單上做了說明,但憑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經驗,對這樣多層次的再現意象流轉,還是無法短時間消化,但對於身體展演所造成的衝擊和無限想像,卻提供了很直接的省思空間。同時再次讓我對原住民文化和演出者真誠的藝術涵養,致上最深的敬意和謝意。